English

放下斧头是治本的决定

1998-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吴纶卿 我有话说

今天,在众多的抗洪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阿坝等地区立即无条件全面停止采伐自然林,以保持长江沿岸的水土植被和生态环境,为此,将把现有的伐木工人就地转为育林工人,关闭木材交易市场……现在,全国数百万军民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在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沿岸军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刻,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虽然觉得它来得晚了一些,但毕竟有了一种安慰。因为这个消息告诉我们,长江沿岸的人们已经在反思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与水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治水可谓是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在治水的问题上,我们还不敢自称是胜利者。当然,在千百年治理水患的历史中,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大禹,不就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宜疏不宜堵,要顺其自然的道理么?几千年过去,我们对有关水的“自然”的认识应该比先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像类似保持水土和植被、植树造林、维持生态平衡等道理,已经成了一般大众的常识。但是,从当代中国水患的历史看,我们并没有完全顺着水的“自然”来治水,一些大众常识也并没有落实在我们治水的行动中,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成了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江河沿岸地方见怪不怪的常事。因此,这次四川省政府的决定可以说是通过水患认识到了治水的根本之所在。这个决定是从根本上杜绝或减轻水患的具有决定性的措施之一,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其实,就水患的发生而言,我们几乎总是处在“补牢”的阶段。只要水还在,我们就还有“补牢”的机会。如果长江也像黄河一样,在下游发生长时间的断流,那么,我们恐怕连“补牢”的机会也将没有了。江泽民同志最近在批阅一份文件时,建议今年大灾以后,很好总结一下中国水利建设。的确,洪水过后是总结水利建设的最好时机。因为在洪水以后,人们会思考许多“如果……”和“为什么……”等有关问题,人们会对治水的投入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有一个确切的比较。况且,我们为水患付出了巨大代价,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出了惨痛的牺牲,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付出中悟出些道理,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如此规模的“学费”继续交下去,那我们真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

与长江水开始变黄的时间相比,四川省的这个决定来得并不算早。从近处说,如果在1991年长江洪水过后,四川省乃至长江沿岸各省就作出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决定,如果1991年长江水灾过后我们就能够把相当于这次洪水所带来的损失和救灾投入的一半用于水利建设,如果……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面临今天这样的处境。当然,我们知道,即使现在,四川省政府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决定的,而要落实这个决定,更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与这个决定有关的,是四川省各级政府要解决封山所带来的烧柴、用材问题,以及与安置伐木工人等有关的问题……但是,无论这个决定带来的问题有多少,无论这些问题有多么严重,所有问题都无法与生态破坏、洪水泛滥所带来的问题相比拟。如果沿江各省的各级政府都能够下定决心,把当代人们已经尽知的生态常识落实在日常的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上,那么,我们就能够在洪水袭来的时候抵御住洪水或减少洪水所带来的损失。我们知道,在日常情况下,要下这样的决心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我们把与洪水搏斗时的“死守”精神用在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上,那么,下这样的决心,办这样的事情,也并不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